close

momo 購物推薦 一日宜蘭人: 親水樂農、依山傍海、舊城慢遊的理想生活



momo1商品關鍵字

一日宜蘭人: 親水樂農、依山傍海、舊城慢遊的理想生活





一日宜蘭人: 親水樂農、依山傍海、舊城慢遊的理想生活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最近為了要提升自己居住的品質!

各式各樣的用品都要慢慢大換新~~~

以前我是還挺喜歡去實體店面感受再買啦...

但是礙於時間有限~挑的到的品項有限~

而且有些家具買了還有運費跟運送碰撞的問題>_
所以我就改以網路買為主啦XD

像這次特別換個~

一日宜蘭人: 親水樂農、依山傍海、舊城慢遊的理想生活

就非常的喜歡~~~

而且我還有特別常用的折價券網~

加入@LINE就可以輕鬆拿囉!

推薦給有需要的大家





小鴨 momo購物折價券傳送門

一日宜蘭人: 親水樂農、依山傍海、舊城慢遊的理想生活

三腳蟾蜍供養

本週熱銷商品:

商品訊息功能:





  • 品號:3319018






商品訊息描述:

閒來試做宜蘭人!

親水近海、湧泉溼地、山徑古道、好農好食

30位在地達人帶你走讀一日宜蘭

領略最道地的人文和風景

蘭陽最美的樣子

【本書特色】

◎北台灣最值得一再造訪的風土人情

◎山河海、身心靈的療癒之旅

◎一日宜蘭人的庶民生活:好人、好食、好農、好店

宜蘭縣最長且流域最廣的河川--蘭陽溪,創造出宜蘭獨一無二的水文與風土、多樣的生態體系。在依山傍水傍的自然美景之上,有著殷實的農業、產業、聚落、街市,發展出宜蘭獨特的日常、歲時與生計。本書以「一日宜蘭」為主題,30位在地達人帶你領略與山泉河海共度、親水宜農的理想生活。

四季山水遊:山泉河海雨

蘭陽溪流域三面環山、東面向海,呈現畚箕地形,特別容易產生地形雨,冬季盛東北季風,由東面開口注入,冬雨綿延數月霪雨霏霏,使「蘭雨」與「竹風」齊名。

「竹風蘭雨」,描述了宜蘭經年多雨的氣候特色。五、六月梅雨季,下的是終日的綿密細雨;七、八月至秋天的颱風掃來激烈豪雨;冬季受到東北季風影響;由十一、十二月至翌年四月,細雨霏霏或不見日照是家常便飯。有人說,宜蘭的多雨氣候讓宜蘭人必須與大自然抗爭,因而培養出堅忍內斂、硬氣勇敢的性格;而生長在宜蘭的農作物,也在這片土地的栽培下,培養出更深厚的、屬於大自然的底?。

而蘭陽溪流域也造就了北台灣最動人的生態與賞鳥風景。其上游峽谷窄深、有多處大小瀑布;中游三星鄉出谷處行成或大或小的沖積扇地形;下游區段河流蜿蜒於平原,出海口與宜蘭河、冬山河相匯,形成大片河口濕地、砂丘等豐富多變的地形景觀,蘭陽溪口為「蘭陽海岸保護區之自然保護區」,設有「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」,吸引候鳥兩百多種。

宜蘭可說是鳥類聚集的大本營,多數鳥類無論是山鳥或水鳥,留鳥、過境的夏候鳥或冬候鳥,舉凡台灣五分之四的鳥種,幾乎都曾留下記錄,只要季節對了,想看什麼鳥都有。

若想欣賞高山鳥類,可以到翠峰湖、思源啞口,中海拔有太平山、四季、明池等地,低海拔如湖泊、河口環境,或是最容易親近的水田,也有水鳥優游其上,是屬於蘭陽平原特殊又動人的景觀。又因受地殼變動影響,蘭陽溪水系臨斷層、地熱等特殊的地質構造帶中,沿途多處溫泉湧冒,又是另一種親水的風情。

日日慢生活:食遊憩飲居

自大南澳至石屋,中皆平坡,縱橫數十里,

雖菅茅荒穢,高至丈餘,而山水清腴,勃勃有生氣。

溪溜成坳,可備旱澇,後日耕種,悉屬膏腴。

-- 寫宜蘭景,《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》

坐擁好山好水的宜蘭,盛產優質稻米、茶作、蔬果,農人們在這片土地上與自然和諧共生,有最美的農田地景與最豐美的在地食。

土生土長的老農,守護著農村聚落,與農的節慶、儀式、祭典;新落戶的新農倡議「半農興村」,有機聚落、好糧食堂、書食小舖成了體驗宜蘭的最新去處。好水孕育、飽滿Q彈的宜蘭米,青青白白、又嗆又甜的宜蘭蔥,山泉釀造、金黃透亮的宜蘭酒,街市品嘗小食,港口挑一尾好魚??這裡,四季都有天生天養的美味。

宜蘭既為農業大縣,除了豐饒的農產,也保留了不少民間傳統技藝,當中雖有隨著社會變遷而略有轉型,仍然有著自古以降的純樸與堅持,是值得品味的美好。一張竹椅、一個竹簍、一面銅鑼;一把鐵鋤頭,一柄鐵鍬;或者,新嫁娘頭上的一只髮梳,繞著朵朵美麗的春仔花。傳統農業社會的生動與活力,不只在務農的每一日,也不只在田地當中的一株株芽苗,還有各個面向的庶民生活種種,共同組成一幅生動的風景。

閒來試做宜蘭人!

一灣三十里平沙,笑指雕題近水家。

雁起蘆邊秋漲闊,花?蓼外夕陽斜。

溪光潤帶禾千頃,洞口流交樹八叉。

盼到月眉圍盡處,恍疑晚市聚魚蝦。

--《噶瑪蘭廳志》

遊宜蘭,可親水、可賞鳥、可農藝、可文史;有好人,有好食,有好景,有好店--在這裡,有最自信、最認真的人們,有北台灣最值得一再造訪的風土人情!

本書邀請宜蘭在地達人領路,親水建築師、生態攝影師、文創工作者、漁村廚師、溼地導覽人之一日宜蘭,讓你一日之內品味、體驗最道地的宜蘭庶民生活。

◎遊宜蘭|文史一日 X 莊文生.舊城慢遊

◎水宜蘭|親水一日 X 石村敏哉.親水建築

◎鳥宜蘭|賞鳥一日 X 余遠猛.田園生態

◎綠宜蘭|溼地一日 X 李光平.溼地導覽

◎食宜蘭|小食一日 X 游文志.港口市場

【名家推薦】

.林坤正〈P@YEASY總經理〉

.林聰賢〈宜蘭縣長〉

.洪震宇〈作家〉

.游智維〈風尚旅行社總經理〉

.賴青松〈穀東俱樂部農伕〉

.劉克襄〈作家〉

目錄

食遊憩飲居|半農興村,賴青松與宜蘭的農藝復興

◎好農曆|農業農村的節慶、儀式、祭典

◎好農食|多雨而生的選種、作物、手作

遊宜蘭|文史一日 X 莊文生

◎文史點 1|五十二甲濕地

◎文史點 2|蘭陽溪賞芒

◎文史點 3|羅東林鐵溯源

第一章|山與泉:森林、親水、生態

◎大同鄉|雪山上的一首詩|梵梵坡農場 X 賴秀慧

◎宜蘭市|季風吹來的禮物|千里光藥草休閒農場 X 李長溪&周素瑛

◎宜蘭市|愈菌愈寶| 菌寶貝博物館暨觀光工廠 X 陳建州

◎冬山鄉|一千比二的淬鍊|茅埔園香茅精油館 X 曾秀美

◎冬山鄉|宜蘭金黃,乾杯!|麥田現釀啤酒 X 吳明華

◎五結鄉|重現小河文明|森林民宿水雲軒 X 林志耕

◎五結鄉|比生活更生活的建築| 宜蘭縣史館.圓設計 X 播本貴

水宜蘭|親水一日 X 石村敏哉

.親水點 1|羅東運動公園.落羽松群

.親水點 2|公園之河

.親水點 3|湧泉

第二章|農與土:河圳、農食、舊城

◎員山鄉|一起學種田|源禾綠農場 X 程超傑

◎五結鄉|天生天養的美味|燕銘農產襄米社 X 賴嬌燕

◎南澳鄉|寧靜革命進行曲|南澳樂田牧師米 X 張興仁

◎三星鄉|青青白白,又嗆又甜|蔥滿理想農場 X 林東海

◎宜蘭市|田地之外,農之生活:銅鑼也有肚臍眼|林午鐵工廠 X 林烈旗

◎宜蘭市|田地之外,農之生活:看竹買竹學竹語|光興竹行 X 竹藝工頭簡添盛

◎五結鄉|田地之外,農之生活:雙手纏出花一朵|春仔花工作室 X 陳惠美

◎壯圍鄉|輕鬆做鳥人|賞鳥達人 X 林哲安

鳥宜蘭|賞鳥一日 X 余遠猛

.賞鳥點 1|水田彩鷸

.賞鳥點 2|蘭陽溪畔

.賞鳥點 3|推薦賞鳥活動

第三章|澤與艸:湧泉溼地、鳥類、動植物、生態

◎五結鄉|有鳥,有花,有稻米|五十二甲溼地 X 荒野協會

◎冬山鄉|五分鐘,全生態|三富休閒農場 X 徐文良

◎蘇澳鎮|和水環境培養感情|武荖坑環教中心 X 汪俊良

◎員山鄉|水多,水草更豐美|勝洋水草休閒農場 X 徐志雄&徐輝雄

◎冬山鄉|挖池養草|埤、濕地與生態池 X 邱錦和

綠宜蘭|溼地一日 X 李光平

.走覽點 1 |深溝水源生態園區

.走覽點 2 |逛「水溝」

.走覽點 3 |推薦散步路線

第四章|海與天:漁業、賞鯨、衝浪、海洋生態

◎員山鄉|香魚骨頭有幾根|八甲休閒漁場 X 黃玉明

◎蘇澳鎮|漁村生活現場見證』三剛鐵工廠 X 廖大慶

◎宜蘭縣|海上精靈|中華鯨豚協會 X 姚秋如

◎頭城鎮|下海,或上天|衝浪&飛行推手 X 宋文琮、吳啟東

食宜蘭|小食一日|游文志

.小食點 1|挑一尾好魚

.小食點 2|宜蘭鴨,最在地

.小食點 3|生猛有力大溪漁港

宜蘭慢旅一日

.私房路線|喜新戀舊、嚐藏久酒、親子體驗、生態探索、文化混搭

.自由混搭|建築&空間、社區&文史文創、生態自然、農場體驗、地方美食

名家推薦

宜居宜學宜遊:自信宜蘭

◎文/林聰賢〈文?宜蘭縣長,二?一五年四月〉

  許多人常問,什麼可以代表宜蘭?宜蘭是什麼?用好山好水似乎會被笑稱「好無聊」,若只以美食小吃大概會被說是「小確幸」。或是以地標如龜山島、溫泉、夜市、太平山來代表宜蘭,似乎又無法涵蓋整體。

  看完這本書,我感受到「宜蘭是個可以讓人勇於夢想的地方」,不論在地或外來,過去或現在,人們築夢踏實,用熱情揮灑生命之真誠,以信念堅定價值之主張。想想,你多久沒做夢了,我們大多時間多半在埋首做計劃,卻忘了遠眺人類的創造本能、感受內心本質的呼喚,如同萊特兄弟發明飛機,是對飛行的夢想與熱愛;金恩博士為爭取種族平等提出I have a dream...的演說,鼓舞了無數的人民。

  宜蘭歷經基礎建設的持續累積,建立了「宜蘭經驗」並帶來居民的光榮感;透過人文創意的承先啟後,創造了「幸福宜蘭」也走出環境的自在風格。近幾年由下而上興起的群眾運動、公民參與、社群網絡,說明了我們正面對世代交替的傳承,共同信念的培養與價值主張的溝通,將成為開創「宜蘭視野」的行動力量。

  各位朋友,你人生的夢想是什麼?來到宜居宜學宜遊的宜蘭,發現你人生的夢想與熱情。

內文試閱

【輕鬆做鳥人|賞鳥達人.林哲安】

  ◎走覽小訊息

  宜蘭是鳥類聚集的大本營,多數鳥類無論是山鳥或水鳥,留鳥、過境的夏候鳥或冬候鳥,舉凡台灣五分之四的鳥種,幾乎都曾留下記錄,只要季節對了,想看什麼鳥都有。若想欣賞高山鳥類,可以到翠峰湖、思源啞口,中海拔有太平山、四季、明池等地,低海拔如湖泊、河口環境,或是最容易親近的水田,也有水鳥優游其上,是屬於蘭陽平原特殊又動人的景觀。

  ◎跟達人做朋友──鳥人,一點都不鳥!

  林哲安是不折不扣的資深鳥迷。年紀輕輕、還在師大環教所就讀的他,可是從十歲就開始賞鳥了。「算起來,大概看過四百三十種鳥類,其中有三百種以上是在宜蘭記錄到的。」自己的家鄉是鳥類聚集的大本營,林哲安感到非常驕傲。無論是小水鴨、東方環頸?、黑腹濱鷸、青足鷸、紅冠水雞、花嘴鴨、高蹺?,或是員山鄉深溝村的彩鷸、大竹圍的緋秧雞、玉田的金斑?等,從棲地、習性到數量增減,全都瞭若指掌,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樣。

  日人樺山資紀於一八七三年前由淡水經水路進蘭陽地區,最遠到達今日的蘇澳。史料中記載,蘭陽「三里內一片平坦,盡悉水田」,又寫道:「北風強勁,河邊多沼澤皆為水田。」可見宜蘭的水田文化歷史甚遠。遼闊的水田吸引各色鳥類聚集,如此之因緣際會,遂讓宜蘭處處田地處處鳥,成了極佳的賞鳥地帶。

  ◎聽,黑面琵鷺在吃飯!

  放眼台灣地區農地,秋冬時分,將大面積稻田淹水養地、以讓地力恢復的做法,只存在於宜蘭。因著這樣「豪奢」的放養,也吸引了眾鳥群集。車行蜿蜒田間小路,兩旁盡是大片相連的休耕水田。常見一行賞鳥車隊,前車見有成群水鳥,立刻閃燈招呼後車減速慢行,並以最謹慎的動作開門下車,以降低對鳥兒們的驚擾。一群人保持安靜,或蹲坐或站立,各自用相機、望遠鏡,欣賞眼前偶然方得的鳥蹤。

  礁溪鄉塭底長久以來一直是鳥迷們心目中的聖地。冬天的池子,有來自北方的嬌客:花水鴨、高蹺?、金斑?......牠們遠渡重洋,從酷寒的西伯利亞經北韓、日本、九州、沖繩,乘著東北季風,飛越無數公里,沿東亞島弧,來到休耕中的宜蘭。「塭底是高蹺?在北台灣數量最多的度冬地,數量超過三千隻;小水鴨超過五千隻。壯圍鄉的金斑?也是北台灣之最,可以超過三千五百隻。」林哲安一一細數。「其他如稀有少見的小辮?、在台灣度冬或過境的大型雁,如豆雁、白額雁,在宜蘭幾乎年年報到。」屬於國際保育類的八色鳥,在宜蘭低海拔山區每年五至七月穩定出現且有繁殖紀錄;大名鼎鼎的黑面琵鷺更是遠道而來,每年約十到三十隻,是北台灣最穩定、數量最多的地方。

  「宜蘭的鳥好賞也好拍。」鳥群龐大,可以看得很過癮。「高蹺?、金斑?、小水鴨,數量都是幾千隻起跳。」第二是鳥種多,可以看到多樣性又漂亮可愛的鳥類;第三是距離近,近到讓人可以聽見黑面琵鷺吃飯的聲音。只要願意在田間小路上靜靜等待,很多鳥就會無視人的存在,讓你慢慢靠近。

  ◎有鳥有好米

  基於愛鳥、護鳥、為鳥兒多留點棲地的心意,林哲安在壯圍鄉新南農業休閒區與農民合作,推出「田董米」,試著打造一個與農民凝聚共識,栽植生態米的社區。「保育針對的不只有物種本身,還有棲地跟人。保育物種最好的方法就是守護棲地,一旦棲地獲得守護,仰賴該地生存的生物也會全部被保護下來。」這是一種「大環境」的概念,保護棲地、保護環境,人類也會因此受惠。

  「水田有涵養水源、微氣候調節、淨化空氣、滯洪等功能。就情感層面而言,宜蘭的農田,也是現在很難得的大景。」有田有米,有鳥有人,然後才能有無限循環的生機。所有的生命,才得以安居。

  【有花,有稻米|五十二甲濕地】

  ◎走覽小訊息|五十二甲濕地

  冬山河流域利澤簡橋南側,北起省道台七丙,南至成興路區界西路,東至省道台二戊,西至林和源排水。範圍涵蓋五結鄉利澤村、下福村與成興村三個村落,為宜蘭少數維持良好原始風貌的水圳之一,資源豐富,集生態、歷史、景觀與排水的功能。是過境候鳥的食堂,也是台灣最大的水茄苳棲地,更有瀕臨滅絕的風箱樹,一到每年五至七月花季,濕地開滿白色珠花,優雅迷人。

  ◎跟達人做朋友|照顧濕地也照顧人

 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長期投入自然相關的經營維護,希望藉由法源保護,勸阻私人填土、販售土地與獵鴨活動,並管理布袋蓮大舉入侵的危害,對濕地守護更抱持著審慎的心情。分會秘書王俊民深知濕地保育的重要,也能理解農民對耕種與經濟的需求。作為輔導的角色,對於如何與與社區互動合作,如何溝通、決策頗有心得。

  「五十二甲濕地」,據傳因先人開墾五十二甲地而得名。濕地實際面積約為兩百九十公頃,屬冬山河舊河道的五股圳貫穿期間,附近農田水圳皆於此匯集,再排入冬山河。河水帶來山裡的大量泥土,也帶來豐沛的有機質,在地勢低窪之處遇草澤而勢緩,形成濕地,也沖積出宜蘭的河岸文明。

  ◎賞鳥,賞花,賞濕地

  在漢人尚未入蘭開墾之前,冬山河流域一直是噶瑪蘭族舊社的主要生活場所。對噶瑪蘭族而言,冬山河既是漁場,也是獵場,他們懂得如何善用資源,將濕地環境的利用發揮極致,足以供給日常所需。直至嘉慶年間,漢人入墾蘭陽溪以南,帶來水稻,也帶來強大的拓墾效率,在利澤簡建立漢人勢力的第一條商港大街,其盛興有口傳俚諺「庄仔內看戲吃肉,利澤簡看戲換打」,形容地方商業熱絡的景象。

  五十二甲濕地最廣為人知的成興大池、成興小池,正是由過去漢人開墾地之中的水田演變而成。五股圳的水位高於農田,讓曾經是水田的成興大、小池有長年積水不退之憂;若再遇洪颱侵擾,耕作風險過高,農民索性棄田休耕。而在海口「清水大柵門」未築之前,距離海岸線僅六公里的濕地,每每遇上海水倒灌,將許多魚蝦貝類帶進池塘,遂逐漸形成目前濕地所見的樣貌。

  經過數十年環境與時空的交相磨合,五十二甲濕地成為一個複雜多元的平衡自然生態體系,更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濕地。它不僅是過境候鳥的食堂,也是台灣最大的水茄苳棲地。早期農業社會打鐵所用的「風鼓」、噶瑪蘭人暱稱「珠仔花」的風箱樹,在野外已瀕臨滅絕,在這裡卻維持了相當數量,每到五至七月的花季,風箱樹在濕地上開滿白色珠花,展現出優雅迷人的風采。

  ◎聽在地人說在地事

  棲地保護需要透過地方自發,才能維持延續性。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,在推動濕地教育時,著墨更多的是人與土地過往的感情連結。荒野協助組織了一支十五人的船隊,在舊河道恢復鴨母船的行駛,為社區帶來觀光收益與就業機會,也勾起多少耆老們的回憶。

  土地除了蓋房子,還可以透過友善耕作,找到另一片黑金。荒野宜蘭分會與居民共同種水稻推出品牌「五二呷米」(諧音「我愛吃米」)、種植水生作物如茭白筍,辦理工作假期來協助事務性工作,如除草、抓福壽螺、移除布袋蓮,還成功種出北部難得一見的香甜菱角,都成了濕地的新經濟可能。

  在眾多濕地保護工作中,五十二甲深具指標性意義。透過社區培力、公民參與企望達到經濟與環保的平衡共生,荒野與居民努力經營文化再生,培養老城鎮文史導覽人員,用在地人說在地的故事,提供生態解說,找回老城鎮的歷史認同感,讓來到這裡的人們,除了美景美食之外,也對宜蘭有更深的了解。

  【濕地一日|帶路人:李光平】

  ◎帶路人|李光平

  身為深溝淨水場員工、深溝國小家長會會長,李光平是「惠好生態溝」的重要推手,然他對水生植物的專業知識,全都是無師自通、自學而來。在深溝水源生態園區擔任資深解說員的他,鎮日為「水」而忙碌著,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水的多元,共同維持濕地生態,透過水生植物淨化水質,一起守護宜蘭的自然美好。

  「宜蘭是一幅活生生的畫,結穗前的草浪是濃郁的綠色,結穗後的稻浪是金黃色,收割後的乾稻草是大地的土棕色,有時是海天一色,過去兩期稻作中間會種地瓜或蔥來搶作,一年四季大面積的顏色不斷轉換,惟一不變的是幾條綠色的帶狀線條,那是大排與水圳的溝渠,溝渠兩旁長滿護堤植物,竹子、野薑花......」這是宜蘭不變的線條,也是李光平記憶中永不磨滅的宜蘭故景,是他決心畢生守護的畫面。

  ◎走覽點1_深溝水源生態園區

  深溝水源生態園區位於沖積扇的扇端,早期這裡是蘭陽溪的舊河道,當時未築堤防,水漫流到平原帶,形成幾條主要的行水河道,幾經開墾,逐漸成為現在的樣貌。沖積扇從八甲路下切出一個較深的弧狀地型,湧泉特別多。日治時期發現此處將地面水截斷後,竟還能湧水許多,便於此設置三口大型汲水井,並刻意將開墾地恢復成天然林,約莫兩甲大小的沼澤地,滿滿都是野薑花,是蘭陽平原上目前面積最大的野薑花純林。

圖:深溝國小附近,水圳照片

  ◎走覽點2_逛「水溝」

  生態、濕地要能得到永續,水圳(水溝)就要乾淨。原本深溝國小前的溝渠在二○一二年要進行水泥化,李光平發現後,將消息上傳臉書,在網路社群裡蔓延開來,迴響愈來愈大直上新聞版面。水利會最後從善如流,改以施作生態工法,讓社區居民自己維護這條水圳,希望此後水圳能慢慢回到以前有泥土可生長岸邊植物、水草,有魚蝦、微生物會幫忙分解而產生自淨能力的樣貌,讓螃蟹、鱔魚回到日常生活當中。

  圖:深溝水源生態園區、深溝國小生態池、濕地系統

  ◎走覽點3_推薦散步路線

  先申請深溝水源生態園區的參觀導覽,透過解說,深入了解宜蘭的水文與湧泉濕地。而後沿惠民路至惠民路二六六號的深溝國小,觀看由公民力量搶救下來的親水生態池;再沿惠民路至尚惠路左轉到尚惠路六十三號的小型生態淨水池(惠好派出所正前方),近距離欣賞水生植物如何施展神奇淨化水質的力量,將充滿雜質泡沫的家庭廢水,過濾為乾淨透明的清水。最後來到惠好福興廟(惠好社區活動中心),看礫間流、表面流兩種濕地系統如何將廢水變薪水。全長約四公里,步行時程約一小時,沿途鳥囀繚繞,圳水清流,景緻宜人。

  【漁村生活現場見證|三剛鐵工廠文物館.廖大慶】/strong>

  ◎走覽小訊息|三剛鐵工廠文物館

  走進三剛鐵工廠文物館,彷彿進入時光隧道,置身四、五十年前的南方澳。在這座由鐵工廠保留下來、重新整理而成的文物館中,三個樓層充滿了令人回味不已的文物,只要細心體會觀察,每個角落都有著動人的故事,都是昔日生活的模樣。透過負責人廖大慶的說明導覽,更能進一步深入早期南方澳漁業史,看見宜蘭漁業的樣貌。

  ◎跟達人做朋友|蘇澳漁事他最瞭

  廖大慶為南方澳整理出詳細的造港發展與產業變遷史,細數建港至今的九十一年。舉凡周邊地理環境、歷史沿革,乃至台灣漁業發展史,他都能娓娓道來。若想知道南方澳半世紀以來的漁法變化,從鏢叉、巾著網、大型圍網、俗稱三腳虎漁船的扒網,他也能夠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,簡直就是漁法大百科。

  走在南方澳長長的漁港路上,幾間海鮮餐廳面向港灣,對著遊人招呼攬客;販賣瓶裝水、乾貨的海產行穿插其中,店門外的竹竿上吊掛著乾透的鰻魚乾,俗稱「花飛」的鯖魚一夜干也正在曬著,那是養活整個南方澳的迴游性魚類,無論是製作成鯖魚罐頭,或做成鹹魚供給中南部,台灣最大鯖魚的集散地就在這裡。漁港路底供奉著媽祖金身的南天宮,是討海人最要緊的平安信仰。

  ◎牆上的生活考古

  廖大慶的身分很多重,他是宜蘭觀光協會第二任總幹事,是三剛鐵工廠文物館的創辦人兼館長,是文史工作者,最重要的,是身為漁村子弟,喝南方澳海水長大的港產孩子。「南方澳是一門能從幼稚園上到大學的功課,從歷史定位、產業功能、自然景觀,人、物、地、景、產,方方面面,都比想像來得更加豐富。」

  廖大慶的父親廖心賀在戰後輾轉到南方澳謀求發展,和三位友人共同創辦「三剛鐵工廠」,各自憑己身專業摸索造引擎、造船技術,生意蒸蒸日上,幾乎能百分百自製「YAKITAMA燒頭式」漁船內燃機引擎。這段歷史如不保留,現在的人也許很難相信,當時的台灣竟有能力外銷引擎。

  時過境遷,當燒頭式引擎式微,周邊工廠紛紛以一斤兩塊半的價格將機具變賣,僅廖大慶想盡辦法要保存下來,讓三剛鐵工廠成為全台唯一尚能見證漁村生活現場的址地。自一九六二年創立至二○○四年結束,黑牆上四十二年的痕跡像摩斯密碼,石階摩擦的滑亮,踩踏出一個個凹陷的印子,過往的痕跡虛虛掩掩,在層層疊疊重油的塗塗抹抹下,露出白堊字跡,「以前一通電話打進來訂零件,手上都是黑油,乾脆順手把牆壁塗黑,拿了粉筆就寫。」設計圖、日期、帳款......都是昔日生活的點點滴滴,有如考古遺跡一般。

  ◎聽漁人說魚經

  港灣稱之為「澳」,而有蘇澳、南方澳的命名。這裡的地形複雜,有山有水、有陸連島、有沙灘和岩岸。既是漁村子弟,南方澳的種種變化,廖大慶都看在眼裡。「漁業是台灣重要產業,但人力卻在凋零斷層;且現在科技太發達,魚的繁衍趕不上捕魚速度,也是嚴重問題。」廖大慶與部分村民組織鯖魚季團隊,試著倡議讓鯖魚好好產卵,避免食物鏈遭到破壞,以鯖魚為主食的其他魚類開始滅絕。

  「春天是鯖魚產卵的季節,牠長成四十公分的成魚需要四、五年時間,每補回一條產卵中的鯖魚,等於吃掉五年後的糧食。」若讓魚好好產卵,海洋資源才有永續的可能。雖然漁業榮景不再,但對廖大慶來說,整個南方澳漁港就是大型的天然博物館,存在其中的人、物、地、景、產都有意義。(採訪撰文/周穎宗)

  【打一面QQ的鑼|林午鐵工廠.林烈旗】

  ◎走覽小訊息|林午鐵工廠

  響亮全台七十年的銅鑼製造老字號。第一代林午與第二代林烈旗皆曾獲「民族藝術薪傳獎」。這裡不僅時常舉辦銅鑼DIY活動(可電詢),亦有各式各樣不同音階的銅鑼高掛,讓遊客盡情敲出自己喜愛的樂音,體驗銅鑼的美好。

  ◎跟達人做朋友|銅鑼也有肚臍眼

  林烈旗與五名兄長承襲父親的打鐵手藝,而他先天音感過人敏銳,讓他特別專注於改良與研發,將銅鑼進一步發揚光大。聽他細數一套完整的銅鑼結構──「鑼面」、「鑼臍」、「鑼邊」、「鑼槌」,「鑼臍負責接收鑼槌震動產生發音,鑼面傳遞聲波承擔共振,鑼邊負責傳導將聲音擴散......」從材質到各部位比例,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,是製鑼師累積一生的學問。

  「小朋友,來,我們一起敲。」

  幾個小小孩奮力揮動手中的鐵槌,你一下我一下,和六十歲的林烈旗一起敲打出銅鑼的外型,再經過布輪機修潤銅器的圓邊,串上不同顏色的繩結,一條獨一無二的吊飾小銅鑼即將完成。

  迷你銅鑼的製作看似輕鬆愉快,然一面正常大小的銅鑼,則需要至少兩個人協力才可以。在銅鑼界裡名號響叮噹的林午鐵工廠,創始人林午為了生計,原以打鐵、製作農具與其他民生用具為主;後因對手工敲打的技術與金屬材料的鑽研,轉為製造大型銅類樂器,尤其是銅鑼。他更發現若在青銅內加入一定比例「磷」,能讓銅鑼的軟硬適中,延展性更佳。此一革命性的變化,讓他有了「台灣製鑼第一人」之稱。

  林烈旗是第二代製鑼師,他說新煉好的鑼是沒有聲音的,「必須經過手工敲打、調音,讓銅鑼擁有最合適它的鑼音。」相較他國的製鑼工藝,台灣銅鑼不僅聲音好,也更耐用。「我們的鑼有Q性,從一塊銅餅慢慢敲打,手勁大小都要小心調整,機器油壓的不能比,連法國、西藏、印度,都有人來訂做銅鑼。」一面鑼平均少說要以二十磅的鐵槌敲打四、五千次,甚至上萬次。

  林午鐵工廠的銅鑼聲音沉靜、悠遠而綿長,過去運用範圍以廟會活動、傳統曲藝為多,現今更成了如優人神鼓、朱宗慶打擊樂團等藝文團體的心頭好。整座林午鐵工廠,主要門樑上、鑼架上,懸天而降的鋼索上,四處掛滿大小口徑的銅鑼,隨處都是這家鐵工廠一路走來的歷史紀錄,也將是宜蘭銅鑼博物館最核心的根據地。(採訪撰文/周穎宗)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日宜蘭人: 親水樂農、依山傍海、舊城慢遊的理想生活

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sant3odu6c5 的頭像
    susant3odu6c5

    春柏的快樂購物指南

    susant3odu6c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